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上的马院

以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

时间:2022-04-19
浏览量:

作者:王杨(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均强调,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进一步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我国第三次分配的预期功能是弥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不足,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作用的有效发挥,亟须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着力构建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实现机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首先,逐步完善第三次分配的激励机制。第三次分配是由社会机制主导的资源分配,以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内的社会力量为主体,以自愿和爱心为主观基础,是各种主体对社会资源的主动让渡,通过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实现个人已有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第三次分配的激励机制是社会保持活力的重要途径,是社会成员主动、广泛参与社会财富分配,促进分配正义和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一方面,健全税收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第三次分配的税制环境,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针对公益慈善组织、企业和社会成员出台金融、教育、土地、慈善信托等各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慈善政策与财政转移支付、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协同,简化慈善捐赠税收减免审批程序,探索多部门协同办理机制,动员更多社会成员参与第三次分配。另一方面,探索多种形式的荣誉激励。社会的爱心善意是第三次分配的前提基础,第三次分配主要依靠“精神力量”,通过人性的温暖和友爱促进社会资源在不同群体之间均衡流动。应当进一步落实国家和地方慈善表彰奖励制度,广泛关注推动共同富裕实践中的公益慈善主体力量,探索建立慈善行为记录和激励机制,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和授予荣誉等方式,激励在第三次分配各个环节和阶段贡献突出的个人、企业和公益慈善组织,给予其志愿服务精神奖励及社会优待,提高志愿者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引导更多社会成员增强共同体意识,自愿参与财富流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共同主动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其次,建立健全第三次分配的约束机制。实现共同富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制度的完善。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应当进一步健全第三次分配相关制度,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积极功能,使其有效弥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不足。第三次分配的约束机制旨在创设第三次分配主体公益慈善行为规范秩序,促进主体行为与协作制度化,为社会财富合理流动和实现共同富裕奠定规范基础。第三次分配的约束机制包括主体性约束机制、交互性约束机制和规范性约束机制。第一,主体性约束机制。设立第三次分配主体的准入规则,创建恰当的主体符号和行动仪式,以形成对第三次分配主体正当性的价值约束;制定分配正义导向的第三次分配主体社会信用规则和公益慈善行业自律规则;明确公益慈善行业从业者职业行为规范、志愿者行为标准和公益慈善组织等级评估标准等。第二,交互性约束机制。为第三次分配主体间的互动与合作提供冲突解决机制和程序交互机制,以形成目标统一、行为有序的第三次分配主体间网络。探索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慈善资源动员与筹集机制、慈善财产使用与分配机制和公益慈善主体、行为和结果认证机制等第三次分配主体程序交互机制,确立第三次分配主体间网络共同行为规则。第三,规范性约束机制。完善慈善财产使用与分配约束机制。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和《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从以入口审批为主的慈善组织监督体制转变为以信息公开为重点的全过程监督体制。完善由政府或第三方机构对慈善组织或受托人的慈善财产使用效益与分配合理性进行的评估,规范慈善财产分配,助力共同富裕。

最后,不断强化第三次分配的动员机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在分配上,要求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达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靠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调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关键是要形成一套社会自我动员机制,通过价值引导、组织化参与和技术赋能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第一,强化价值引导,弘扬慈善文化。大力提倡慈善文化传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对传统慈善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慈善文化的现代转型,增强公众的慈善意识,让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观念深入人心。第二,培育公益慈善组织,畅通组织化参与渠道。应注重组织动员,培育社会组织,为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培养公益慈善组织的专业管理和劝募人才,提升公益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与筹资和管理能力,提高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使人人参与公益慈善成为可能。第三,创新动员方式,技术赋能公众参与。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公益慈善事业,发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扩大公众参与方面的优势,准确捕捉与预测公益慈善主体和受益人需求,降低公众参与公益慈善的时间、距离和场地等成本,形成人人参与公益慈善的新局面。鼓励第三次分配主体充分利用新技术在公益慈善活动中传播真善美,实现公益慈善价值,营造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社会氛围,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良好舆论环境。


  •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0号院

  • 邮编:100083

  • 电话:010-62334199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 | 版权所有 ©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