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信息 > 新闻动态

学术论坛 |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三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暨思政课教师2025年度全员培训

时间:2025-09-21
浏览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不断深化,9月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三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暨思政课教师2025年度全员培训。学校副校长张卫冬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秦涛,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群团发展研究院院长石新明,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办公室副主任袁方,学校教学督导刘静珠、刘勤,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全体教师以及学生代表等参加论坛。秦涛主持论坛开幕式。


1.png


2.png


张卫冬肯定了青年教师学术论坛的重要价值。他指出,青年教师学术论坛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交流平台,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且议题兼具学理深度与实践意义。他对青年教师们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要锚定使命,积极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与人才培养;二是要踏实治学,立足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时事政治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并传播中国声音;三是要借助论坛提升自身素养与专业水平,融入团队,助力学科建设。


3.png


宋伟讲到,学院青年教师学术论坛已逐步走向成熟,为教师提供了提升学术素养与能力的坚实平台。他建议青年教师,要聚焦于“真问题”,从基本概念与理论、党和国家及学者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以及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等三大方面,深化研究选题的思考。他寄语青年教师,要构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体系,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归属与研究方向,并积极融入学院学科的整体发展,以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在主旨报告环节,冯刚教授、李晓光教授、刘逸老师分别作了题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形象建构的价值、内容与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对错误社会思潮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法国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辨析”的报告。郭蔚然主持主旨报告


9.png


在圆桌论坛环节,《中国高校科技》杂志社社长、执行总编、《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审毛殊凡,《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责任编辑、《四库学》副主编魏新,北京师范大学杨增岽教授,《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副编审吴钰重等,围绕论文选题、投稿规范、审稿标准等与学院教师进行了面对面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杨主持圆桌论坛。


10.png


11.png


12.png


13.png


14.png


15.png


16.png


17.png


上半场,卢文超、朱旭旭、孙枭雄、刘澍、梁梁分别作了题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政治经济学审视——基于资本与权力结构性张力的分析”、“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服务性统筹:党建赋能产业链的一个解释性框架”、“从反法西斯主义到新民主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对德意法西斯的理论批判(1931-1945)”、“乡村全面振兴视域下‘空心村’治理的困境突破与策略转向”的报告。魏新和李芳教授点评,姜晶花副教授主持。


18.jpg


19.png


20.png


21.png


22.png


23.png


24.png


下半场,强光美、王大千、魏月妍、杨硕分别作了题为“‘大一统’视域下合璧图书在清代边疆治理中的作用探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数字叙事体系建设研究”、“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文明交流互鉴”、“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历史脉络、动态演进规律和实践启示”的报告。魏新和王蓉霞副教授点评,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萌主持。


25.png


26.png


27.png


28.png


29.png


30.png


31.png


上半场,许慎、赵岩、邹玉、刘迪翔分别作了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的问题与转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发展的理论阐释”、“网络空间“碰瓷”爱国主义的表现样态、底层逻辑及矫治进路”、“新时代党的社会思潮引领力:内涵、功能与建构理路”的报告。吴钰重和赵静教授点评,宁全荣副教授主持。


32.png


33.png


34.jpg


35.png


36.png


37.png


38.png


下半场,崔晓丹、郭蔚然、耿芳兵、阿柔娜分别作了题为“内生发展理论下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理路探析”、“思想教育视域下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试论文化主体性对唯物史观的发展”、“新时代高校科协组织建设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以59所‘双一流’高校科协试点为例”的报告。吴钰重和鲁春霞副教授点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办公室副主任王亮主持。


39.jpg


40.png


41.png


42.png


43.png


44.png


45.png


上半场,于国辉、贾玮晗、刘逸、刘思语分别作了题为“海外中国学视角下的中国科技形象变迁与启示”、“超越模型结构主义:基于表征的科学理论语义观”、“重估人类增强:超人类主义的器官学修正”、“后马克思主义左翼民粹理论缘何失效——拉克劳—墨菲理论中的价值空洞”的报告。毛殊凡和马晓燕副教授点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吕晓丽主持。


46.jpg


47.jpg


48.png


49.png


50.png


51.png


52.png


53.png


下半场,毕丞、喻岚、郝婧智、安昊楠、陈艺心分别作了题为“生态系统的劳动者隐喻及其政治经济学反思”、“人类增强的哲学迷思:重新理解生命”、“现代化进程中劳动价值的逻辑映现、西方取向与中国追求”、“价值形式、资本积累与国家形式——基于英美新辩证法学派的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学领域研究中的应用”的报告。毛殊凡和潘建红教授点评,陈广亮副教授主持。

经函评与现场打分,强光美、邹玉、刘逸荣获一等奖,刘澍、卢文超、耿芳兵、刘迪翔、郝婧智、安昊楠荣获二等奖,杨硕、孙枭雄、梁梁、赵岩、郭蔚然、 崔晓丹、喻岚、于国辉、贾玮晗荣获三等奖。王杨宣布第三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获奖名单。


54.png


55.png


56.png


57.png


58.png


59.png


60.png


61.png


62.png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学术论坛,作为学院年度的核心学术活动,不仅是一场学术思想的盛宴,更是对青年教师学术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现。此次论坛通过深入探讨和相互启发,进一步凝聚了学术共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0号院

  • 邮编:100083

  • 电话:010-62334199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 | 版权所有 ©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